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境质量>环境状况公报
云南省2011年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环保部的有力指导下,云南省环境保护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011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酸雨污染变化不大,19个主要城市降水pH年平均值在4.068.84之间。河流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河流水质污染状况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缓趋势,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2010年相比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滇池外海、滇池草海主要超标水质指标年均监测值有所下降,滇池草海由重度富营养下降为中度富营养,阳宗海水质由Ⅳ类好转为Ⅲ类。21个主要城市的4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8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夜间超标率高于昼间,交通干线两侧的超标率高于其它区域,影响范围最大的噪声源是生活噪声源。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

   

水环境

【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

  云南省主要河流呈现由东向西水质污染逐渐减缓趋势,主要出境、跨界河流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全省河流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红河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在75条主要河流(河段)的156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符合Ⅰ~Ⅱ类标准的断面占25.0%,水质良好符合Ⅲ类标准的断面占42.3%,水质已受轻度污染符合Ⅳ类标准的断面占14.7%,水质已受中度污染符合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9%;水质已重度污染,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14.1%

2011年度云南省主要河流(河段)断面水质类别表     (单位:个

  按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类别衡量(简称达标),156个断面中,水环境功能达标的断面有114个,占73.1%,其中:Ⅰ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2个,占应达标断面的100.0%;Ⅱ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7个,占应达标断面的43.8%;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66个,占应达标断面的85.7%;Ⅳ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36个,占应达标断面的67.9%;Ⅴ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3个,占应达标断面的37.5%

  2011年,云南省主要河流(河段)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12.9%11.9%11.5%11.4%。污染严重的河流(河段)主要是长江水系的秃尾河、新河、螳螂川;澜沧江水系的思茅河;珠江水系的泸江。

云南省主要河流(河段)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图

【出境、跨界河流水质状况】

  2011年,19个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中,符合类标准水质优断面11个,占57.8%;符合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6个,占31.6%;符合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断面1个,占5.3%;劣于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1个,占5.3%17个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出境、跨界断面的89.5%。与上年相比,出境、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略有提高。

   六大水系干流出境、跨界主要断面水质状况为:金沙江干流三块石出境断面水质类,南盘江干流设里桥出境断面水质Ⅲ类,红河干流红河出境断面水质Ⅲ类,澜沧江干流关累出境断面水质Ⅱ类,怒江干流红旗桥断面水质Ⅲ类,伊洛瓦底江水系主要出境断面大盈江汇流电站、瑞丽江姐告大桥出境断面水质均为类,以上六大水系干流出境、跨界主要断面均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云南省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图

【城市水域水质状况】

  2011年云南省17个主要城市的34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定量考核水域44个监测断面(点位)中,符合类标准水质优断面(点位)12个,占27.3%;符合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点位)12个,占27.3%;符合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点位)6个,占13.6%;符合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断面(点位)2个,占4.5%;劣于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点位)12个,占27.3%。能达到水功能要求的断面21个,占47.7%。城考水域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定量考核水域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

云南省主要城市河流(水域)水质类别比例图

【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2011年,开展水质监测61个湖泊、水库中,水质优(Ⅰ~Ⅱ类)23个,占37.7%;水质良好(Ⅲ类)20个,占32.8%;水质轻度污染(Ⅳ类)6个,占9.8%;水质中度污染(Ⅴ类)1个,占1.6%;水质重度污染(劣Ⅴ类)11个,占18.1%。全省湖库水质总体良好。61个湖泊、水库中,有30个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总数的49.2%

  开展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监测的湖库(水体)共有21个,其中处于贫营养状态的有2个、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有8个、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有3个、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有6个、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2个。

2011年主要湖泊、水库类别统计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优及良好的湖泊是抚仙湖、泸沽湖、洱海、阳宗海;水质重度污染的湖泊是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

  与2010年相比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滇池外海、滇池草海主要超标水质指标年均监测值有所下降,滇池草海由重度富营养下降为中度富营养;阳宗海水质由Ⅳ类好转为Ⅲ类。

  滇池草海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Ⅳ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总磷、总氮,分别超标1.43.1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69.7,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外海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分别超标2.71.8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69.3,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阳宗海水质类别Ⅲ类,水质良好,未能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Ⅱ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总磷、总氮,均超标0.12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40.5,处于中营养状态。

  洱海水质类别Ⅲ类,水质良好,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Ⅱ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分别超标0.010.05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38.6,处于中营养状态。

  抚仙湖水质类别Ⅰ类,水质优,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Ⅰ类)。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17.9,处于贫营养状态。

  星云湖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总磷,超标8.2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64.4,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杞麓湖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分别超标1.12.5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66.3,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程海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轻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Ⅱ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化学需氧量,超标0.9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43.0,处于中营养状态。

  泸沽湖水质类别Ⅰ类,水质优,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Ⅰ类)。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17.1,处于贫营养状态。

  异龙湖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分别超标2.64.41.63.7倍。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77.2,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九大高原湖泊总磷浓度对比

 九大高原湖泊总氮浓度对比

九大高原湖泊高锰酸盐浓度对比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2011年,云南省21个城市(所有州市府所在地和不设区的市政府所在地)的4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水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按GB 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要求,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的有38个占88.4%;不能满足要求的5个,占11.6%。在不能满足要求的5个饮用水水源地中,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总氮、总磷。

饮用水源地类别情况

  43个水源地中,能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有30个,占69.8%,不能满足水功能要求的有13个,占30.2%;在不能满足水功能要求的13个水源地中,除开远南洞出现溶解氧超标外,其余超标指标主要是总氮、总磷。

【地下水】

  2011年仅对昆明、楚雄、大理、开远、玉溪、曲靖、景洪盆地部分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进行了水位、水质监测。

  根据监测情况,2011年度所控制的监测区域内地下水水位动态以弱下降和基本稳定为主,下降原因主要为近年来连续干旱所致。

  2011年度水质监测点取样分析结果,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分析项目包括常规项目、金属离子、汞、酚氰、洗涤剂等48项。

  水质优良级占12.12﹪、良好级占45.46﹪、较差级占42.42﹪,其中孔隙水水质普遍较差,以较差为主,裂隙水相对较好,以良好级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CaHCO3Ca·MgHCO3Mg·Ca等类型。主要污染物有:硝酸根、氨氮、大肠菌群等。

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

  2011年,全省18个主要城市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值评价,普洱市、六库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占11.1%;昆明等14个城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占77.8%;昭通市和个旧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11.1%。影响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全省18个开展自动监测的城市中,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90.0%以上。与上年相比,玉溪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由98.6%上升为100%,监测结果均为优良的城市数量由上年的12个增加为13个,全年未出现超过轻微污染的情况。

  18个主要城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在0.0030.078毫克/立方米之间,平均浓度0.031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持平。最大值(0.078毫克/立方米)出现在昭通市,比上年的0.082毫克/立方米下降了0.004毫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倍;按年平均浓度评价,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市、景洪市、芒市、六库镇8个城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要求,占城市总数的44.45%;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市、蒙自市、大理市、香格里拉县城、开远市8个城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要求,占城市总数的44.45%;昭通市、个旧市2个城市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占城市总数的11.1%

  二氧化氮的年平均浓度在0.0040.044毫克/立方米之间,平均浓度0.017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最大值(0.044毫克/立方米)出现在昆明市。按年平均浓度评价,18个主要城市除昆明市为二级,占5.6%,其余17个城市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要求,占94.4%

  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在0.0250.070毫克/立方米之间,平均浓度0.05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0.059毫克/立方米下降了0.009毫克/立方米,最大值(0.070毫克/立方米)出现在开远市。按年平均浓度评价,普洱市、大理市、六库镇、香格里拉县城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要求,占22.2%;昆明市等14个城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占77.8%

【降水和酸雨

  2011年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19个主要城市中,降水pH年平均值在4.068.84之间。19个城市中有8个监测到酸雨,占城市总数的42.1%。其中,昆明、安宁、昭通、普洱、临沧5个城市虽然出现了酸雨,但降水pH年均值尚在5.6以上,为非酸雨区;楚雄、个旧、蒙自的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分别为5.034.765.52,为酸雨区,占城市总数的15.8%

  201119个主要城市酸雨频率在057.1%之间,平均为6.0%。酸雨频率最高的是个旧市,其次为楚雄市。19个城市中,未出现过酸雨的城市有11个,占57.9%;酸雨频率小于20%的有5个,占26.3%;酸雨频率在2040%的城市有1个,占5.3%,酸雨频率大于40%的有2个,占10.5%。

 

2011年云南省酸雨分布示意图

声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状况】

  全省20个主要城市的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在63.472.9分贝之间,最高是六库,其余19个城市均在70分贝以下。

  20个城市共设置了552个监测点,对总长约540公里的城市道路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540公里的道路中,声级值(Leq)在51.178.4分贝之间,最大值出现在瑞丽市人民路的移动公司测点;有78.4公里路段的声级值(Leq)超过70分贝,占监测道路总长的14.4%

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分布

【城市(镇)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

  2011年全省18个主要城市共设置2091个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对包含612.57万人,面积为431.64平方公里的城区声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总体来说,文山、大理、瑞丽3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一般,占监测城市的16.7%,临沧、楚雄为好,占11.1%,其余13个城市均为较好,占72.2%

  全省18个城市431.64 平方公里的城区中,有8.0%的区域声环境质量为差或较差,声环境质量为一般的区域占25.9%,声环境质量为好或较好的区域占66.1%

  影响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及其所占比重见下图。

云南省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

  全省16个主要城市平均,昼间各类功能区声环境的平均超标率为7.9%,夜间为18.0%;昼间各类功能区的超标率为0.5%12.8%,工业区超标率明显低于其它区域;夜间各类功能区的超标率为6.3%42.3%,交通干线两侧超标率明显高于其它区域。总体上,夜间超标率高于昼间,交通干线两侧的超标率高于其它区域。

2011年云南省各类功能区声环境平均超标率

自然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2011年,云南省现有林地面积2476.11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817.73万公顷(含岩溶地区石山灌木林115.67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3.41%。森林覆盖率47.5%。活立木总蓄积17.12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5.54亿立方米。2011年,全省乔木林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活立木蓄积、森林蓄积有所增加,林木生长量明显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总体上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物种状况

  云南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按群系有445种,分属于12个植被型或植被亚型。目前已知云南高等植物18340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苔藓植物1658种,蕨类植物1325种,裸子植物116种,被子植物15241种,分别占全国植物的49%以上;已记录脊椎动物1972种,约占全国的47.4%,其中鸟类904种、鱼类522种、兽类305种、爬行类174种、两栖类123种。云南境内的中国特有种目前记录数为9225种,其中植物8772种、动物453种;云南特有种目前记录数为4280种,其中植物4018种、动物262种。

湿地

  全省有4处湿地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2011年新增“普洱五湖”和“普者黑喀斯特” 2个国家湿地公园,全省共有4处国家湿地公园。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获人民日报组织评选的“中国最美湿地”称号。

自然保护区

  2011年,轿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112月,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区162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42个、州市级60个、县级43个),总面积29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5%。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使全省典型生态系统及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辐射环境

  2011年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覆盖我省16个州市,γ辐射剂量率为37.7-115.9纳戈瑞/小时,均值为72.5纳戈瑞/小时(已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水平处于正常波动水平范围。全省重点辐射污染源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正常。

  “3.11”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后,我省立即启动应急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核事故未对我省环境产生影响。

  全省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2304家,其中放射源使用单位465家,在用放射源2178枚,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839家,射线装置3435台(套)。我省核技术利用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总体处于安全状态。

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

【废水】

  201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4.7亿吨,比2010年增长20.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68亿吨,比2010年增长28.6%。生活污水排放量10.02亿吨,比2010年增长17.3%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5.47万吨,比2010年降低1.58%。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54万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35万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29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9万吨。

氨氮排放量5.93万吨,比2010年降低1.06%。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51万吨,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4.08万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0.16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1.18万吨。  

  

【废气】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7448.98亿标立方米,比2010年减少32.5%

  二氧化硫排放量69.13万吨,比2010年减少1.78%。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4.25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4.87万吨。

  氮氧化物排放量54.85万吨,比2010年增长5.54%。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34.83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0.60万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19.42万吨。

  烟粉尘排放量37.38万吨,比2010年降低11.2%

【固体废弃物】

  201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552.43万吨,较上年增长5.9%,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33.80万吨,降低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8754.31万吨,综合利用率48.9%;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4735.5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4059.7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27.90万吨,降低22.4%

  危险废弃物连续4年无排放量。

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完成《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围绕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建设生态屏障4个方面工作主线,以解决关系民生突出环境问题为核心,突出污染物减排、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提出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

污染防治

【污染减排】

  2011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省政府与16个州(市)人民政府签定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全省共完成211个省级重点减排项目,完成率92%氮氧化物治理技术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家火电企业、1家水泥企业实施了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项目。新建成投运23个县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6.4万吨/日。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进一步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监管20111月颁布了《云南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管理办法》(云府登784号),建立社会化运维单位备案制度,强化了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截至2011年底,我省共有203家企业的379台(套)在线监测装置联网上传数据,其中:气187台(套)、水192台(套),较2010年增加了137台(套)。

  经国家环保部核定,2011年,云南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5.47万吨、氨氮排放量5.9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9.13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54.85万吨,分别比2010年下降1.58%1.06%1.78%和上升5.54%

【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九大高原水污染防治工作,多次实地视察,专题研究九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编制完成九湖治理“十二五”规划,规划项目设置295个,总投资552.74亿元。截止2011年底,九湖治理投资62.74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47.8亿元,其它八湖治理投资14.94亿元。2011年,九湖规划项目完工17项, 开工113项,开展前期工作136项。

  2011年,洱海、抚仙湖被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范围并得到2.8亿元的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编制完成了洱海、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及2011年度实施方案。启动实施19个项目,完工12个,完成投资8.59亿元。其中洱海完成6.9亿元,抚仙湖完成投资1.69亿元。

【三峡库区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

  2011年,在全面完成《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云南部分的编制工作。经积极争取,有108个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涉及规划项目资金50.88亿元。同时,通过加强区域整治和保护,金沙江云南出省断面(三块石断面)水质全年持续保持优良。

【重金属污染防治】

  20119月省人民政府批复《云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组织11个国家级重点防控区域编制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加快推进规划项目实施。依法关停淘汰了一批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南盘江出省界断面,红河干流以及文山南北河、小白河出境断面稳定达标。江流域水质明显好转。

【工业废水治理】

  2011年全省工业废水治理投资87000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46个。

【大气污染治理】

  2011年全省工业废气治理投资68758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87个。

【固体废弃物治理】

  2011年,全省完成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投资12016万元,完成治理项目53个。

清洁生产

  2011年评估或验收94家重点企业,培训企业清洁生产人员1901人。通过实施生产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节水节电、节能降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

  印发实施了《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省环保厅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共建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一年来,累计立项21个研究课题,获得经费支持1200余万元。环保部支持投入775万元,完成了滇西北18个县(市、区)生物物种资源调查。

【自然保护区建设】

  2011年,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家组织对云南西双版纳等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评估,评估结果7个为“优”,10个为“良”。继续争取国家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中央和省级投资5150万元。

【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

  2011年,云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经过十三年的实施,完成了试点阶段和一期工程的各项任务,二期工程顺利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期限为10年,即20112020年,实施范围包括13个州(市)的72个县(市、区)和3个重点森工局,共计75个实施单位。全面完成2010年国家下达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48.1万亩,完成总投资37824.5万元

【水土保持】

  2011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50平方公里,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6000平方公里。执行全国第一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13061.5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00万元,地方配套3061.54万元。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基本完成,完成投资27142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1615万元,欧盟赠款2217万元,国内配套13310万元。

【农村环境保护】

  2011年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3500万元、省级生态建设专项资金1360万元安排62个村庄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和勐海县勐海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

  2011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762万亩;全省“三品”认证累计达916家企业2079个产品,全省“三品”产值255.25亿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全省农村能源建设资金超过2.2亿元,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5.65万户,完成农村节柴改灶14.91万户,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6.3万台,20.28万平方米。

【生态建设示范区】

  全省15个州(市)、7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州、县创建工作;各地积极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218个省级生态乡镇。昆明市命名197个行政村为“昆明市生态村(社区)”,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11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5270项,比上年的12953项增加2317项(增长17.9%);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3900项,比上年的2272项增加1628项(增长41.7%);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对工业园区规划、水电开发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71项规划环评进行了审查。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恩洪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等7个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文件通过环保部审批。

  研究制定了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工作指南,加强对我省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的指导力度。

环境执法

【环保专项行动】

  根据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云南省2011年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是:深入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大牛栏江调水水源区水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重点项目的监管督查力度。公布了全省铅酸蓄电池行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整治等五个省级挂牌督办事项。截至1230日,全省2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均按挂牌要求停产整治,其中,5家企业关闭,2家企业拆除。重点推进红河卡房大沟及藤条江、南盘江、江、螳螂川等流域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违法整治工作

  2011年,云南省环境监察系统共出动66780人次,检查污染防治设施29580(台)套,建设项目1450个,限期治理项目645个,受理7835起环境信访投诉,其中对7835起进行了调查处理,处理率为100%,结案7718起,结案率为98.5%

【排污费征收】

  全省排污费共征收3.16亿元,其中,各州(市)征收2.54亿元,省级征收0.62亿元,全省排污费共上缴中央国库3155万元,上缴省级国库1.06亿元。

【环境行政处罚】

  2011年,省级直接实施行政处罚6件,共处罚金372万元,全年没有发生任何执法瑕疵和复议问题。

【环境突发事件及处理】

  2011年,全省发生了3起一般(Ⅳ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没有发生特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突发环境事件。事故均及时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城市环境保护

【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

  2011年,我省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保山市、红河州、普洱市、丽江市、临沧市共9个州市18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环境状况评估。其中3个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15个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共799.8万人,设计取水量为65265.96万吨/年。评估结果显示,除普洱市木乃河水库未开展水质监测外,其他17个水源地均开展了常规监测,水质全年12个月均达到饮用水标准,水源地达标率为100%,水量达标率100%,达标供水量43232.78万吨。18个水源地全部完成了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并制定完善了饮用水源地环境应急预案。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至2011年末,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 117座,污水处理能力达    320.65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10年的74.74%提高到2011年的79.61 %。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场)115 座,形成无害化处理能力16559/日,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62.5%提高到2011年的73.40 %.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 73.85 %,绿地率34.42 %

  2011年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量分别为74521万立方米和541.53万吨。

【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

  2011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8072453万辆,新增注册1147141辆。全省环保委托检验机构共计20个。

  2011年,昆明市机动车保有量150.68万辆,机动车简易工况法环保检测量460825辆,发放环保合格标志419883辆(含新车),其中黄标110034辆、绿标309849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2011年,全省17个设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

  地级市前5名:昆明市、玉溪市、临沧市、普洱市、保山市。

  县级市前5名:安宁市、景洪市、楚雄市、芒市、个旧市。

辐射环境管理

  全面开展各项辐射安全检查活动,全省共组织出动检查人员2580人次,对420家放射源使用单位、10家放射源销售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涉及放射源1860枚;开展了安保用X射线装置专项检查活动,对全省147家使用单位,共计332台(套)安保用X射线装置进行了检查;强化核与辐射安全培训,对来自全省的220名核技术利用单位从业人员和126名辐射安全监管人员进行了培训;强化废旧放射源管理,全省共收贮废旧放射源159枚。

  2011年省环保厅共办理辐射类行政许可事项191件,其中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48项、项目环评审批49项、项目竣工环保验收3项、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91件。

宣传教育

  2011年表彰命名了第六批绿色学校110所,第四批省级绿色社区38家,第二批环境教育基地13个,全省已有省级绿色学校546所,绿色社区156家,省级环境教育基地31个。

  完成了“首届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环境保护奖颁奖活动”,颁发了环保公益人物奖10名,环保事业支持奖6名,特别贡献奖1名。参加国家环保部在北京举办的“十一五”环保成就展的参展。在香港第六届国际环保博览会展出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图片展。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感悟造化天道,保护灵性自然》。

监管能力建设

  环境监察机构覆盖全省县(市、区),建立起省级总队、州(市)级支队、县(市、区)级大队组成的三级执法队伍体系。全省环境监察机构146个,共有人员1188,其中省环境监察总队新增44个编制,总编制达60人。

  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共有监测站114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16个,三级站97个。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7个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的监测站有73个。全省环境监测系统人数1360人,比2010年增加50人。拥有业务用房61342平方米,与2010年的54690平方米相比有所增加。拥有机动车130辆。全省共拥有大型仪器、设备共4326台(套)。

环境信访

  2011年,省级处理群众来信(含传真、邮件、网上信访)179件,来信办结率达95%,其中办理省领导重要批示信访件3件;接待群众来访2871人次,来访办结率达100%;办理省人大政协建议、提案64件,办结率达100%

  全省加强了‘12369’环保投诉热线建设,2011年受理投诉9793件,办结9770件,办结率99.8%。回复“网上环保咨询”25件,答复“领导信箱”42件,网络信访办结率100%。“96128”政务查询热线受理54个查询、咨询问题,均按照办理时限给与了答复。

环境科技

  水专项“十一五”云南项目基本完成,“滇池项目”获中央资金7609万元;“洱海项目”获中央资金7312万元。完成水专项“十二五”项目及课题论证,“滇池项目”和“洱海项目”各设7个课题。

  《丽江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通过国家评审,水利部将丽江市列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试点区域。

  2011年度,1项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成果获环保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交流合作

  利用世行贷款云南城市环境建设一期和二期项目实施总体进展顺利,通过世行组织的两次综合检查;全球环境基金援助的《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中英合作《云南排污许可证管理示范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较好的示范效果。亚行援助《云南昆明低碳经济发展示范项目》取得初步成果。

  积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交流与合作,认真组织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项目,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云南示范一期和增资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绩效评估云南能力建设项目》等项目。认真组织协调环境公约在我省的履行工作,组织实施“加强地方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能力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沪滇、滇川和泛珠三角区域在环境监测、执法、宣教、科研、产业、能力建设等领域的环保合作,取得了实际合作效果。
主办:365bet备用          技术支持:云南省环境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05
ICP备案号:滇ICP备07500214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240号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1002号  邮编:650032  电话  0871-64145235  网站地图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