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境质量>环境状况公报
云南省2007年环境状况公报

 

  

  2007年,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载体,突出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和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切实解决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认真落实各项综合整治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状况知情权,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继续抓好各类绿色创建示范,不断创新环保宣传方式,采取坚决有力的节能减排综合措施,环境法治行动得到有效推进,环境治理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阳光行动不断深入,生态保护行动积极推进,绿色创建行动蓬勃开展,绿色传播行动丰富多彩,节能减排行动成效明显,为全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上看,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省节能减排进入攻坚阶段,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形势严峻;以滇池为重点的九湖水环境治理成效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省跨界出境河流的水环境安全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一批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大、矛盾多,环境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系统能力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污染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逐渐减缓的趋势,城市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河流的大多数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湖泊、水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的占33.3%、Ⅲ类水质的占36.7%、Ⅳ类水质的占11.7%、Ⅴ类水质的占5.0%、劣Ⅴ类水质的占13.3%。全省湖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60个湖泊、水库中,有28个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总数的46.7%。
16个湖泊(水库)开展湖泊富营养化状况监测,贫营养状态湖泊有2个、中营养状态有6个、轻度富营养状态有1个、中度富营养状态有5个、重度富营养状态有2个。

  

  水质优的湖泊是阳宗海、抚仙湖、泸沽湖,水质良好的湖泊是洱海、程海,水质受到重度污染的湖泊是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
25条入湖河流30个监测断面中,Ⅰ~Ⅱ类水质的占10.0%、Ⅲ类水质的占6.7%、Ⅳ类水质的占23.3%、Ⅴ类水质的占13.3%、劣Ⅴ类水质的占46.7%。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20.0%。


 

  滇池草海
  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Ⅴ类),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总氮。水体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12个月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重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滇池草海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5条入湖河流水质均为劣Ⅴ类,均为重度污染,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新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船房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运粮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乌龙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采莲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
  滇池外海
  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Ⅴ类),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总氮。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12个月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0个月为中度富营养,2个月为重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滇池外海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6条入湖河流8个监测断面中盘龙江松花坝口断面、洛龙河、东大河、大河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盘龙江小人桥断面、严家村桥断面、大青河、柴河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盘龙江小人桥断面、严家村桥断面主要超标污染指标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大青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柴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
阳宗海
  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优,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Ⅱ类)。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5个月水质类别为Ⅱ类,7个月为Ⅲ类;湖泊富营养状态,7个月为贫营养,5个月为中营养。
与上年相比,阳宗海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阳宗大河入湖水质为Ⅳ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洱海
  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良好,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Ⅱ类),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总氮。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4个月水质类别为Ⅱ类,8个月水质类别为Ⅲ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中营养。

  与上年相比,洱海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5条入湖河流8个监测断面中弥苴河银桥村断面、永安江桥下村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弥苴河江尾桥断面Ⅲ类,永安江江尾东桥断面、波罗江、白鹤溪Ⅳ类,罗时江莲河村断面、沙坪桥断面Ⅴ类,水质均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抚仙湖
  水质类别为Ⅰ类,水质优,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Ⅰ类)。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11个月水质类别为Ⅰ类,1个月水质类别为Ⅱ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贫营养。
与上年相比,抚仙湖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入湖河流中,隔河Ⅳ类,马料河、路居河劣Ⅴ类,水质均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星云湖
  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1个月水质类别为Ⅴ类,11个月为劣Ⅴ类;湖泊富营养状态,4个月为轻度富营养,8个月为中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星云湖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入湖河流中,渔村河Ⅴ类,东西大河、大街河为劣Ⅴ类,水质均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杞麓湖
  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总氮。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12个月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个月为中营养,2个月为轻度富营养,9个月为中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杞麓湖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有所加重。
红旗河入湖水质为Ⅳ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程海
  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良好,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水质类别4个月为Ⅱ类,8个月为Ⅲ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中营养。
与上年相比,程海水质有所下降,富营养状态稳定。

  泸沽湖
  水质类别Ⅰ类,水质优,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Ⅰ类)。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11个月水质类别为Ⅰ类,1个月为Ⅱ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2个月均为贫营养。
与上年相比,泸沽湖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异龙湖
  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Ⅲ类),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总氮。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月度监测表明,12个月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湖泊富营养状态,11个月为中度富营养,1个月为重度富营养。
与上年相比,异龙湖水质稳定,富营养状态稳定。
城河入湖水质为劣Ⅴ类,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其它湖泊水质状况
  其它13个湖泊湖体水质为:浴仙湖Ⅱ类;普者黑、茈碧湖、海西海、北海、青海Ⅲ类;西湖、属都湖、碧塔海Ⅳ类;长桥海Ⅴ类;个旧湖、大屯海、南湖劣Ⅴ类。

  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珠江水系、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在77条主要河流的15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达到Ⅰ~Ⅱ类标准的断面占21.1%,水质良好达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31.6%,水质已受轻度污染达到Ⅳ类标准的断面占15.1%,水质已受中度污染达到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9%,水质已重度污染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8.3%。

  按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类别衡量(简称达标),152个断面中,水环境功能达标的断面有91个,占59.9%,其中:Ⅰ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1个,占应达标断面的50.0%;Ⅱ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8个,占应达标断面的53.3%;Ⅲ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54个,占应达标断面的71.1%;Ⅳ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24个,占应达标断面的48.0%;Ⅴ类功能达标的断面有4个,占应达标断面的44.4%。

  我省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18.8%、16.9%、14.8%、12.7%。
污染严重的主要河流是新河、泸江、螳螂川、三家河和北盘江。
与上年相比,全省总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Ⅱ类标准减少4.1%,水质符合Ⅲ类标准增加5.3%,水质符合Ⅳ类标准减少8.8%,水质符合Ⅴ类标准增加0.7%,水质劣Ⅴ类标准增加6.9%。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断面增加0.7%。

  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22条主要河流39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断面占15.4%;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占33.3%;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占7.7%;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断面占10.3%;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占33.3%。

  21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53.8%。其中达到Ⅱ类标准断面4个,Ⅲ类标准断面11个,Ⅳ类标准断面2个,Ⅴ类标准断面4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生化需氧量,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27.4%、24.2%和13.2%。主要河流按综合污染程度前5位为:新河、螳螂川、宝象河、秃尾河、洛泽河。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水质为重度污染。9条主要河流29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断面占13.7%;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占17.3%;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占13.8%;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断面占3.4%;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占51.8%。

  10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34.5%。其中达到Ⅰ类标准断面1个,Ⅲ类标准断面4个,Ⅳ类标准的断面5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挥发酚、总磷、氨氮和生化需氧量,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2.2%、14.1%、11.9%和11.9%。主要河流污染严重程度前5位为:泸江、北盘江、南盘江干流、曲江、甸溪河。

  红河水系
  红河水系水质轻度污染。12条主要河流26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断面占15.4%;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占38.4%;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占23.1%;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占23.1%。

  20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76.9%。其中达到Ⅲ类标准的断面12个,Ⅳ类标准的断面8个。
主要河流污染严重程度前5位为:三家河、藤条江、红河干流、星宿江、南溪河。
澜沧江水系
  澜沧江水系水质轻度污染。23条主要河流37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Ⅱ类标准水质优断面占21.6%;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占37.9%;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占21.6%;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占18.9%。

  23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62.2%。其中达到Ⅱ类标准断面2个,Ⅲ类标准断面18个,Ⅳ类标准断面3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其污染分担率为17.5%、15.7%和13.5%。主要河流污染严重程度前5位为:瓦窑河、思茅河、波罗江、西洱河、沘江。

  怒江水系
  怒江水系水质轻度污染。5条主要河流11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断面占54.5%;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占9.1%;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占9.1%;达到Ⅴ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断面占9.1%;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占18.2%。

  8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72.7%。其中达到Ⅱ类标准断面2个,Ⅲ类标准断面3个,Ⅳ类标准断面3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生化需氧量,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2.4%和18.6%。主要河流污染严重程度排序依次为:枯柯河、老窝河、南汀河、怒江干流、南马河。
伊洛瓦底江水系
  伊洛瓦底江水系水质优。6条主要河流10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断面占40.0%;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占50.0%;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占10.0%。

  有9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要求,断面达标率90.0%。其中达到Ⅲ类标准断面6个,Ⅳ类标准断面3个。
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26.6%和23.2%。主要河流污染严重程度排序依次为:南畹河、瑞丽江、龙川江、芒市大河、大盈江、槟榔江。

  
云南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区有:昆明盆地、曲靖盆地、开远盆地、玉溪盆地、大理盆地、楚雄盆地、景洪盆地,控制面积2872平方千米,07年各类监测点951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46个。
孔隙水与2006年相比孔隙水较差级比例有所下降,极差级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枯水期优良级占10.04%、良好级占20.25%、较好级占5.20%、较差级占54.30%、极差级占10.21%;丰水期优良级占4.04%、良好级占16.77%、较好级占17.38%、较差级占43.00%、极差级占18.81%。主要污染物有:锰、“三氮”、氟化物、氯化物、化学耗氧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基岩水与2006年相比基岩水(裂隙水、岩溶水)水质状况为较差级、良好级比例有所下降,优良级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枯水期优良级占21.19%、良好级占36.02%、较好级占17.65%、较差级占24.01%、极差级占1.13%;丰水期优良级占27.79%、良好级占29.39%、较好级占15.9%、较差级占23.41%、极差级占3.51%。主要污染物有:锰、氨氮、氟化物、氯化物、亚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总硬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8.38亿吨,比上年增长4.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00万吨,比上年下降1.36%;氨氮1.98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54亿吨,比上年增长3.2%;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79万吨,比上年下降7.3%;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059.25吨,比上年增长0.6%;其他污染物202.14吨,比上年下降5.7%。

  
  
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情况
  2007年,湖泊治理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三湖”治理座谈会和全国重点湖泊治理工作会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滇池水污染治理调研汇报会、省政府滇池水污染治理调研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对湖泊水污染治理做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进一步推广洱海保护治理经验,加快推进九湖治理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控制目标。
2007年,九湖治理投资15.21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8.62亿元,其它八湖治理投资6.59亿元。截止2007年底,九湖治理累计投资93.94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62.32亿元。
九湖“十一五”目标责任书项目共184项,截止2007年底,已完成14项,在建73项,开展前期工作70项,未启动27项,项目开工率为47.3%。滇池“十一五”目标责任书项目42项,已完成3项,在建11项,开展前期工作22项,未启动6项,项目开工率为33.3%。

  九湖流域环境监察
  各级环保部门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3,290人次,对九湖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填埋场正常运行情况、重点治理项目工程进度进行检查,检查企业987家次,查处违法案件25起。为九湖流域综合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执法保障。

  工业废水治理情况
  2007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3.20亿吨。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建成废水治理设施2,026套,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达643.63万吨/日。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88.1%。全省工业废水治理投资21,511.4万元,实施废水治理项目129个,完成116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9.86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5%。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城市有所好转。

  
全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的11个城市全年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的城市依次排序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市、景洪市100%,保山市99.5%,楚雄市99.5%,玉溪市98.6%,曲靖市97%,蒙自县城89.6%,个旧市87.5%,昭通市86.5%。
未开展空气自动监测的城市中,文山县城、香格里拉县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普洱市、临沧市、潞西市、六库镇、开远市、河口县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城市为宣威市。
与上年相比,昆明市、大理市、楚雄市、河口县城空气质量好转。其余城市基本保持稳定。

  

  降水酸度
  我省2007年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16个主要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11个,分别是昆明、玉溪、曲靖、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个旧、景洪、楚雄,占68.8%。文山、开远、大理、潞西、六库等5个城市未监测到酸雨。
在出现酸雨的11个城市中,酸雨pH平均值在4.27~5.32之间,最低值4.27,出现在个旧市,次低值4.61,出现在普洱市。
酸雨频率
  16个主要城市平均酸雨频率为11.7%,酸雨频率在0~70.1%之间,其中:酸雨频率为0的城市有5个,占31.2%;酸雨频率≤30%的有9个,占56.3%;酸雨频率在50~80%的有2个, 占12.5%。酸雨频率最高的是楚雄,酸雨频率为70.1%,其次为个旧,酸雨频率为50.9%。



  与上年相比,全省的酸雨频率由11.4% 升至11.7%,基本保持稳定,出现酸雨的城市所占百分比由53.3%升至68.8%,与上年相比增加了曲靖、昭通、保山等3个城市。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8,081.71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6%。二氧化硫排放量53.37万吨,比上年下降3.14%,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4.54万吨,比上年下降2.4%。烟尘排放量20.99万吨,比上年下降3.4%,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5.24万吨,比上年下降4.5%。工业粉尘排放量13.78万吨,比上年下降6.8%。

  
大气污染治理
  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建成废气治理设施4,701套,其中,脱硫设施374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达15,589.07万标立方米/时,其中脱硫设施脱硫能力达549.54吨/时。全省工业废气治理投资51,766.2万元,实施废气治理项目275个,完成257个,新增废气处理能力321.03万标立方米/时。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097.52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8.8%,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6.86万吨,比上年下降了70.6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82.66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7.0%,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0.03吨,比上年下降了93.3%。

  

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防治
  全省化工行业危险废物试点申报登记全面完成,共有75家单位进行了申报。组织实施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及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许可等环境制度,累计共核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40份,其中综合利用证2家,收集、贮存证1家,其余37家均为废铅酸蓄电池的收集、临时贮存证;全年共办理2批危险废物转出手续。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3,036.23万吨,综合利用率42.7%,利用率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贮存量1,691.25万吨;处置量2,344.60万吨;排放量82.66万吨。
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投资7,501.3万元,完成治理项目25个,新增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4,178吨/日。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建设
  保山、大理、普洱、德宏、文山五个医废建设项目全面动工;临沧、昭通医废项目已下达国债资金具备开工条件;丽江、楚雄、版纳、怒江、玉溪医废建设项目和曲靖危废项目完成了可研审批, 已上报国家申请技术复核;红河危废项目完成了可研评审。昆明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获得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并已开工建设;昆明医废处置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2007年香格里拉县、丽江市、泸水县、大理市、昆明市、玉溪市、临沧市、景洪市8个国控点的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环境辐射水平波动范围,中心城市昆明市的连续监测点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全年测值与2006年相比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内; 8个国控点的原野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与云南省?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背景值相当;沉降物中总?、总?水平无异常升高;滇池、松花坝水库水中总放浓度与往年相比无太大变化; 8个国控点代表区域内土壤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水平处于正常环境水平;中心城市昆明市电磁辐射水平等保持相对稳定。总体上未出现异常情况。

  

  2007年,对省内两家Ⅰ类?辐照装置、省广播电视大楼、省气象局气象雷达、昆明市草(铺)--海(埂)高压输变电工程220kV输电线路、海埂变电站进行了监测。监测数据表明,各个监测点位?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及输电线、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强度与上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截止年末,全省共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工作单位2,379家,密封放射源3,182枚,全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2007年收贮各类废弃放射源124枚。使用射线装置的企事业单位有1,849家,共3,026台(套)。无线电台(站)460万个,移动通信基站12,512个,微波站932个,广播发射台253座,电视差转台11,439座。

  全年分两次对辖区内的陆地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水体中放射性水平、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水平、电磁辐射环境质量开展了监测工作。

  实施完成临沧市原核工业765铀矿退役治理工程并通过国家验收。组织编制上报了《腾冲县381铀矿放射性污染现状及对策措施研究报告》。开展了全省辐射安全许可证办证换证工作。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189件,办理放射性同位素转让61件,转移备案14件。2007年玉溪、文山、红河三个州市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办证换证工作验收;德宏、保山、怒江、昭通、曲靖、迪庆、丽江等州市已完成了办证换证前的资料收集、现场监测和补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加强了监督检查与执法。开展了各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定期检查和自查工作,对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销售使用单位和Ⅰ类、Ⅱ类射线装置销售使用单位以及用源活度高、工作流动性较大的工业探伤单位等可能存在辐射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重点排查。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措施,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度,预防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钴源辐照室的退役治理工作进展顺利。

 


全省15个主要城市的30个城市河流(水域)45个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断面13个,占28.9%;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断面8个,占17.8%;达到Ⅳ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3个,占6.7%;达到Ⅴ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断面2个,占4.4%;劣Ⅴ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断面19个,占42.2%。达到水功能要求的断面21个,占46.7%。城市河流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

  城市河流(水域)的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有机污染严重。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1个主要城市(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和5个县级市)的4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的有36个(柴河水库、大河水库、云龙水库、车木河水库、潇湘水库、西河水库、独木水库、东风水库、龙泉门、龙王潭、北庙水库、大龙洞、渔洞水库、丽江黑龙潭、三束河、洗马河水库、信房水库、纳贺水库、博尚水库、中山水库、文山盘龙河、暮底河水库、五里冲水库、牛坝荒水库、白云水库、兴龙水库、南洞、澜沧江、西静河水库、九龙甸水库、洱海、勐板河水库、姐勒水库、勐卯水库、玛布河、龙潭河源头),占87.8%;不能满足要求的5个(松华坝水库、自卫村水库、宝象河水库、偏桥水库、东山水厂),占12.2%。

  与上年相比,我省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好转的有11个(大河水库、柴河水库、车木河水库、大龙洞、信房水库、博尚水库、白云水库、南洞、盘龙河文山段、澜沧江景洪段、勐卯水库),占26.8%;水质下降的有3个(宝象河水库、白庙水库、蒙自东山水厂),占7.3%,下降原因均由于总氮监测值升高。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

  18个监测城市中,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市、开远市、蒙自县、香格里拉县9个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个旧市、景洪市、大理市和潞西市7个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较好;文山县和六库镇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在51.9~71.3分贝之间,六库镇最高,达71.3分贝,超过国家标准1.3分贝。
18个监测城市中只有昭通市没有平均等效声级值超过70分贝的交通干线,其余城市均有不同长度路段的平均等效声级值超过70分贝。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路段总长442.8千米,其中132.4千米的路段声级超过70.0分贝,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29.9%。
2007年18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声环境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7.5分贝,比2006年下降0.8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为88.9%,比2006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值及达标率均好于2006年。

城市区域声环境

  14个监测城市中,玉溪市、昭通市、个旧市和景洪市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好,占监测城市的28.6%;昆明市、曲靖市、楚雄市和大理市4个城市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较好,占监测城市的28.6%;保山市、普洱市、开远市、潞西市、文山县、泸水县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占监测城市的42.8%。
2007年共有8个城市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达标(平均等效声级值≤55.0分贝),达标率为57.1%。
城市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在43.9~59.9分贝之间。影响城市区域声环境的主要噪声源是生活噪声源及交通噪声源。
与上年相比,昆明市、昭通市、个旧市、开远市、景洪市和文山县城的城市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值下降,区域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曲靖市、玉溪市和保山市的城市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值上升,区域声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其余城市的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值稳定。
2007年14个城市的城市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值面积加权平均值为53.0分贝,比2006年下降0.7分贝。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

在14个监测城市中,昭通市、普洱市、楚雄市、开远市的各种功能区噪声全部达标;其余城市的功能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与上年相比,在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的城市中, 0类区的昼、夜间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均有所下降;1类区的昼、夜间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2类区的昼间声环境质量好转情况好于夜间;3、4类功能区的夜间声环境质量好转情况好于昼间。


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4.84亿吨,污水中排放化学需氧量19.21万吨,氨氮1.58万吨。与上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增长4.8%、2.2%、1.3%。
空气污染物

城市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8.83万吨,生活烟尘5.75万吨。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下降6.9%、0.5%。
城市生活垃圾

全省清运垃圾536.6万吨/年。
城市机动车污染

全省机动车4,361,768辆。汽车在用车数4,345,697辆,比上年增长1,057,113辆。城市机动车数量逐年增加,污染排放呈加重趋势。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及建设情况

全省用水普及率达90.95%,人均日用水量131.63升,城市综合供水能力达430.7万吨/日,比上年增长23万吨/日;城市燃气用气人口达686.01万人,比上年增长155万人,全省拥有标准运营公共车9,031辆,比上年增长1,462辆;全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0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地面积为22.2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25,576公顷,全省城市道路面积11,123万平方米,道路长度为6,974公里,比上年增长1,118公里。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

全省建成的污水处理厂37座,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率为43.56%,形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3.2万吨/日;在建项目4个,建成后污水处理能力可增加33万吨/日。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

全省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29座,其中卫生填埋28座,堆肥1座。无害化处理率达45.61%,形成无害化处理能力9,490吨/日;目前有8座垃圾处理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730吨/日。
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

完成对昆明市、昭通市、普洱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委托认证工作,对公用汽车和社会车辆尾气排放进行抽测。昆明市开展机动车检测标准、法规宣传培训工作。拟定了《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并征求了各方意见。经统计,昆明市全市机动车注册登记车辆数为892,257辆,实施环保定期检验车辆713,815 辆,环保定期检测率为80%。昆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每月一次的“无车日”活动。

  城市禁煤、禁白和烟控区、噪声达标区建设

昆明、曲靖、个旧、丽江古城等城市继续开展城区“禁煤”专项整治活动,昆明、丽江古城清洁能源使用率分别大于50%和77%。迪庆、丽江继续全面开展“禁白”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大理市开展“禁白”工作,出动执法人员12,000多人次,执法车辆3,000多车次,检查各类商户15,000多户次,城市塑料袋、发泡餐盒减量达50%。
全省累计建成烟控区24个,比上年新增2个(丽江、临沧),新增面积33.38平方公里。总面积达419.8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5个,比上年新增2个,新增面积16.6平方公里,总面积达280平方公里。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

全省17个设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得分排序由高到低为
地级市排名:昆明市、曲靖市、保山市、玉溪市、普洱市、昭通市、丽江市、临沧市。
县级市排名:安宁市、个旧市、景洪市、大理市、潞西市、楚雄市、瑞丽市、开远市、宣威市。
昆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印发了《昆明市2007年“创模”工作计划》、《2007年度创模目标责任书》,创建“宁静小区”34家、建成“绿色学校”23个、“绿色社区”20个、 “绿色商场”5个、“绿色酒店”10个。玉溪、大理、景洪、楚雄四城市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安宁、个旧启动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
重点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并上报了《云南省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报告》。对21个城市的41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划分和规划。共划分水源保护区总面积5713.0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5%。水域保护区面积145.38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陆域保护区面积5567.68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7.5%。其中,一级保护区总面积236.04平方公里,占区划总面积的4.13%;二级保护区总面积2,396.03平方公里,占区划总面积的41.9%;准保护区总面积3,080.99平方公里,占区划总面积的53.97%。

 

  全省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定,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得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成效。但全省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艰巨。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7年底,我省共建自然保护区176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45个,州市级80个,县级35个,总面积28,832.4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2%。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的保护了云南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

  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结果,全省林地面积2,424.7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52%。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9.91%,灌木林覆盖率为10.67%。全省活立木蓄积15.4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森林年均总生长量为6,396.85万立方米。
全省森林资源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森林资源变化的总趋势是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结构改善、覆盖率提高。
草地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其中疏林草地5,079.49万亩,灌丛草地1,892.49万亩,草丛草地9,213.81万亩,草甸草地2,854.14万亩,零星草地3,858.04万亩,河湖水泛草地64.68万亩。建植人工草地807.41万亩,退牧还草525万亩,草原围栏830万亩,有毒有害植物及鼠虫害治理294万亩。目前,我省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草地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湿地资源

我省现有天然湿地总面积3,439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湿地1,595平方公里,湖泊湿地1,754平方公里,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90平方公  里。其中林业系统管理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8处,分别为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泸沽湖、腾冲北海、海峰、剑湖等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 “国际重要湿地”。
森林病虫害现状

2007年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97.37万亩,发生率为3.05%。其中虫害发生531.06万亩;病害发生63.13万亩;鼠害发生3.18万亩。成灾面积168万亩,成灾率为8.7‰。全省发生最为严重的是食叶害虫松毛虫,危害面积达177.76万亩,蛀干性害虫小蠹虫危害面积达156.59万亩。

  外来物种入侵
  云南省2004年以来有7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特别是危险性极大的松材线虫、椰心叶甲、红棕象甲、微甘菊等的入侵,加之原来已成扩散蔓延趋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等有害生物,已对我省国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石漠化现状

云南的石漠化总面积34772.76平方公里。云南的石漠化分布滇东较滇西严重。滇东石漠化分布广泛,集中连片分布于海拔1300~2200米的峰丛洼(谷)地和广大岩溶丘峰、台地、盆地边缘。石漠化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滇西和滇东北高原边缘与河谷斜坡带的中山岩溶盆(谷)地区以中、轻度石漠化为主。
农业面源及农药、化肥使用状况

农业面源污染总负荷中,种植业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畜禽养殖业,渔业污染负荷相对较低。
2007年全省农药施用量45404吨(实物量),折纯量18065.3吨;化肥用量504万吨(实物量),农家肥使用量7815万吨。农作物秸秆产生量884万吨,绿肥翻压185万吨。

  
农村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了《云南省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在昆明、大理、保山、楚雄、丽江选点启动了农村饮用水源生态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等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易门县、麒麟区、龙陵县、勐海县编制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环保行动计划》。在昆明市、文山州、楚雄州开展了以规模化畜禽养殖综合利用为主的污染防治试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800万亩,比上年增146万亩。
农村户用沼气发展迅速,2007年新增21.6375万户,全省累计保有量达到192.0417万户。我省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沼气发展的主要省区之一。农村改灶节柴累计达到约600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达到151.13万平方米,解决了我省农村约50万户家庭的沐浴和热水供应。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编制完成《云南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继续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2007年,全省共有60个产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55.45万亩;共有50家企业111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面积73.81万亩,产量75.1万吨;共有51家企业10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面积68.6万亩,产量32.08万吨;共有10家企业16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认证面积3.2万亩,产量0.28万吨。累计“三品”认证数首次超过1000个。

  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示范区创建

编制了《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将生态功能类型中的65个三级生态功能区,按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归类。
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前期工作。楚雄州、玉溪市、昆明市启动了生态市(州)创建工作,易门、峨山、通海、弥勒、澄江等县启动了生态县创建工作。全省21个生态示范区完成规划编制,2007年红塔区生态示范区获得国家正式命名。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云南省生态乡镇80个。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云南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顺利开展,采用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的特有性、外来入侵物种种数等五个指标对云南129个县级行政区域进行综合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服务。2007年,完成亚洲象繁育和苏铁就地保护2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长臂猿、滇金丝猴保护与监测等一大批科研、监测项目初见成效。
2007年,国家林业局批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建设项目,并投资2777万元,实施药山、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工程,以及拉市海、碧塔海、纳帕海、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
开展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完成了自然保护区基础信息统计。成立了第三届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加强了对大理苍山洱海、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的监管,完成了巍山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论证和报批工作。切实加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西双版纳州政府协调有关保护区土地权属等问题,召开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场办公会议。

  水土保持

2007年,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2,480平方公里,占年度计划2,400平方公里的103%,其中完成坡改梯1.63万公顷,水保林4.39万公顷,经济林5.07万公顷,种草0.31万公顷,封育治理10.97万公顷,保土耕作2.44万公顷,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0,528座(口),完成土石方4,040万方,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00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64657万元。全省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798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总投资71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2007年圆满完成国家下达计划任务8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5万亩。重点在25度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石漠化集中区等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及血吸虫重病疫区实施,涉及59县(市区)、156乡(镇)、572村、3.9万户退耕农户。

  天然林保护工程 

2007年国家下达我省天然林管护任务17,969.3万亩,实际完成18,976.05万亩,占年计划的105.6%,落实森林管护人员31,947人。全省公益林建设任务160.72万亩,截止12月底,全面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
防护林工程

截止2007年底,累计完成营造林198.2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7.89万亩,封山育林70.38万亩。2007年下达造林任务7.2万亩,各项造林指标完成较好。
湿地保护政策执行情况

大山包、苍山洱海、会泽黑颈鹤、拉市海、碧塔海、纳帕海、泸沽湖、海峰等湿地保护区保护工程开工建设,2007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湿地恢复等资金3,400余万元。

 

  云南全省大部地区降水平偏丰、年平均气温正常至偏高、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113小时,是近30年来的第4日照偏少年。但雨季开始期偏早,气候条件属对工农业生产,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利弊皆有的中等偏上年景。
 降水分布

全省大部地区年降水量正常至偏多,其中冬春季节偏多,夏秋季节正常稍少。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132毫米,较常年偏多27毫米,为近5年来的最多年。最大降水区域位于滇南边缘一带,最少降水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和滇西的宾川一带。

  气温分布
  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正常至偏高,但冬季(2006/2007年)温度正常稍高,暖冬特征不明显,是本世纪以来冬季温度最低的一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3℃,比2006年偏低0.5℃。全省高温月出现在3月、6月和12月,低温出现在4月、5月,其它月份均为正常至偏高。
气象灾害及诱发灾害

2007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较2006年略偏多。年内相继发生低温、霜冻、雪灾、干旱、大风冰雹、雷击、洪涝、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多种气象及气象衍生灾害,其中强降水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是造成我省受灾严重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是干旱和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大风、冰雹、雷击灾害。全省1,916.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74人,紧急转移安置10.7万人,饮水困难189.1万人;损坏房屋28.5万间,倒塌7.2万间;农作物受灾1,356.6千公顷,绝收200.7千公顷,死亡大牲畜1.2万头(匹);直接经济损失75.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6.6亿元。
暴雨洪涝

2007年我省共有127个县、1,190个乡(镇)、630.9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05万间,因灾死亡173人,直接经济总损失约40.9亿元。其中,灾害损失较重的是临沧、曲靖、保山、普洱、昭通、昆明、红河等州市。8地总的经济损失达33.68亿元,占直接经济总损失的82%。

地质灾害

2007年云南省发生地质灾害1,154起,其中滑坡883起、崩塌146起、泥石流80起、地面塌陷42起、地裂缝2起、地面沉降1起,地质灾害造成114人死亡,1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2.75亿元,属灾害较重年。受灾严重的有昆明、昭通、玉溪、红河、普洱、保山、德钦、丽江、临沧等9个州、市。

  地震灾害

全省(21°—29°N、97°—106°E)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328次,其中3.0~3.9级地震305次,4.0~4.9级地震18次,5.0~5.9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地震共造成43万人受灾,受灾户数10.1万户,涉及20个乡(镇),地震造成3人死亡,28人重伤,392人轻伤,房屋倒塌151.2万平方米,破坏643.4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9.5亿元。

  
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基础性调查,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方案,推进地质灾害预防和应急机制的建立,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
省委、省政府召开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我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007年,省级财政共筹措5亿元专项资金,在全省16个州市的70个县范围内,组织16.6万户农村民居实施地震安全工程。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主持下,省地震局和驻滇某集团军联合举行了“云震?07”地震应急救援演习。中国地震局和省政府共同投资1.5亿元的“十五”重大项目《云南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云南省县级地震机构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云南地震安全工程—大震应对与处置能力强化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

 

   七彩云南保护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实施了以“七彩云南?我的家园”为主题,以环境法治、环境治理、环境阳光、生态保护、绿色创建、绿色传播、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使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公众的环境权益切实得到维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促进自然资源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良性循环,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充分体现了云南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行动旨在经过15—2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
2007年2月1日,“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启动仪式在昆明世博园隆重举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李干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联合国驻华系统环境和能源委员会主席邵雪民,老挝、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六国驻昆总领事、领事,云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云南各州(市)党政领导、省级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志愿者、各界群众代表、中央及地方新闻单位等2, 600余人到场参加启动仪式。省委书记白恩培宣布“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启动,省长秦光荣发表“保护七彩云南建设和谐家园”的重要讲话。“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全面启动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拥护,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相继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近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行动,紧紧围绕七大行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措施落实。一个政府引导、部门推进、全民参与,共同保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为全面推进生态立省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等为重点的各项环保工作。同时,我省还成功举办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三个一”应征作品颁奖典礼暨歌唱七彩云南音乐会,开通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网站”,组织开展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环境意识项目部分子项目——“我眼中的可再生世界”摄影大赛、“畅想绿色未来——绿色课堂走进七彩云南”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在全社会的蓬勃开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提供更大更优的发展空间。

   主要污染物减排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提出要通过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确保完成全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省政府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和工作职能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250号),成立了以秦光荣省长为组长的全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云政办发〔2007〕141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218号),进一步明确了污染减排的目标、任务和责任。6月23日,省政府召开第51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并原则通过了《云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6月3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我省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出席会议作了重要讲话,并代表省政府与各州市政府签订了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同时,省政府在9月12日启动了“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并召开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现场会,对全省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秦光荣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政府的要求,始终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作为当前我省环保中心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一是将总量控制指标及总量削减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州市,督促各州市将总量削减任务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并层层签订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二是公布了“十一五”期间国家和我省152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国控、省控企业加大监测和监管力度,所有重点污染企业限期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三是编制完成了我省2007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报请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105号),明确了我省“十一五”期间必须完成的70个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项目和2007年的53个项目。四是结合“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通报了20家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省、州(市)、县三级环境监察部门共出动6,500余人次,以152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和年底前必须完工并投入运行的53个污染物削减项目为重点,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监察力度。五是报请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16号),严格 “环评”制度,控制增量。六是会同省经委报请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云南省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并对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和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建立了省环保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制度、污染减排定期会商制度,调整充实了我局“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总量削减各项工作。七是积极参与省政府组织的5个督查组,对省直有关部门、省属各重点企业、各州、市贯彻落实全省节能减排会议、文件情况及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措施完成情况进行了重点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八是组织全省各州、市和部分重点县(市、区)环保部门开展了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的减排工作培训,使污染减排和环境统计工作做到有机统一,并进一步规范了减排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有关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批减排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行。2007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24.59亿元。经国家环保总局初步核定, 2007年我省完成80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其中工程减排22项,结构减排58项),41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其中工程减排32项,结构减排2项,管理减排7项);2007年我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较2006年削减3.14%和1.36%,完成了减排年度目标,扭转了我省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两项约束性指标不降反升的局面,污染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云南省污染源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全省上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2007年普查准备阶段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进展顺利。

  2007年3月成立了云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保的副省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局。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相继成立相关普查机构,各州(市)与各县(市、区)签订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目标责任书。省级普查工作管理人员到位60多人,州(市)级普查工作管理人员约300人,县(市、区)级普查工作管理人员约1,300人。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我省组织开展了152家重点污染源监测、各地广泛深入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宣传动员工作;全省培训普查人员约2万人,组建普查队伍;落实省级普查经费1,965万元,各州(市)及县(市、区)配套普查经费4,000多万元。通过摸底清查,全省普查对象为241,813家,其中工业源38,446家。
 国际交流与合作

亚行援助《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云南(西双版纳和德钦)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云南省)研究项目》,全球环境基金援助《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洪水控制-云南老君山示范项目》,瑞典政府援助《云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西班牙政府援助《云南省环境监察信息系统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等合作项目顺利实施。世行贷款《云南省城市环境建设项目》通过世行正式评估。为促进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申请并实施了中英合作《云南省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示范项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亚洲开发银行、欧盟驻华代表处、德国技术公司协办的“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论坛在昆明召开。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院湖泊创新基地、云南省环保局主办,大理州人民政府、大理州环保局承办的中国洱海富营养化控制与管理研讨会在大理成功举办,日本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邀请短期工作的外国专家20人次;接待了30多个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人的访问;争取到国内外资助培训和工作出访6批,20人次。

   环境信访

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220件,已办结210件,办结率95.45%;接待群众来访54批110人次,已办结51批次,办结率94.44%;收到省级领导批示重要信访12件,办结率100%。收到人大代表建议17件、政协提案33件,全部按要求办理完毕。

   排污费征收

全省共征收排污费2.91亿元,其中:上缴中央国库0.29亿元,上缴省级国库1.23亿元,州(市)级以下国库1.39亿元。与上年相比,全省排污费增加2652万元,增长10%;上缴省级国库增加1,489万元,增长14%;省级直接征收排污费9211万元,增加956万元,增长12%,排污费征收创历史新高。
 污染事件处理

全省现场监督检查共51,564次;处理污染纠纷1,892起,结案率97%;群众信访7,819件,处理率99%,结案率98.6%。
 环保专项行动

  2007年,全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环境违法问题整治、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行业企业整治、公路沿线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为重点。全省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31,746人次,检查企业11,055家次,查处违法企业110家。解决了一批长期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成效明显。

   环境法制

向社会通报了17项违法违规事项;全年全省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实施行政处罚案件2,378起,其中省级处罚10个违法项目,处罚金额129万元;办理行政复议案件5起;行政诉讼案件8起。出台并实施了地方性政府规章《思茅区饮食娱乐服务业管理办法》。
 环保科技与标准

  积极组织开展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我省有关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及管理机构。滇池流域水污染控制及富营养化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列入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成立了云南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滇池“863”项目《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进展顺利。2007年,共安排环境科技项目27项,共投入环保科技资金1550万元。
组织编制了《清洁生产标准  甘蔗制糖业(含糖蜜酒精)》(DB53/T 234-2007)并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8年1月1日实施。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开远、洱源、普者黑三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洱源县全面完成了年度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各个项目。普者黑流域开展了生态示范村建设。
2007年,12户重点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12家企业共提出清洁生产方案1,045项,实施1,022项,项目总投入达1.3亿多元。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2家企业有效削减了“三废”排放量,节能降耗明显。

   泛珠江三角区域、滇沪、滇川环保合作

  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在广东省环保局的牵头协调下,泛珠江三角区域环保合作进一步展开,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成效已初步显现。参与了《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编制和上报、《泛珠三角区域水环境监测规划》审议、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讨等工作,开展了清洁生产技术、环保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交流。组织举办了泛珠江三角区域大学生环保知识电视大奖赛。
召开了上海—云南对口合作(环保)工作组第十五、十六次工作会议,确定了年度工作任务。2007年各项合作工作进展顺利,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得到上海方援助,按计划完成远程教育培训任务,约有6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开展了技术人员交流。
举办了“云南四川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建立和完善了双方市、县两级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成了《泸沽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20年)》的编制和上报;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建立了联合检查执法及环境监测机制。继续开展环境监测信息交流和通报。

   环境保护机构与队伍建设

2007年全省环保队伍人数总计4066人。127个县区成立独立建制的环境保护局。环保系统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共计1,688人次。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共计5,650项,环评执行率为99%,涉及项目总投资1,669.19亿元,预计环保投资总额达121.48亿元,占7.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942项,涉及项目总投资249.80亿元,实际环保投资总额15.95亿元,占6.4%;“三同时”合格率为100%。加强对国家和省级审批的建设项目“三同时”监察,全年出动环境监察人员305人次,对近百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监察。
 环境绿色创建、绿色传播行动工作

在全国的绿色学校与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中,我省昆明市官渡区曙光小学等5所学校、5名优秀教师、5名先进工作者、4个优秀组织单位和大理州大理古镇的玉洱社区等3个社区、4名先进个人、1个优秀组织单位(麒麟区环保局),受到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的表彰。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与云南省教育厅联合表彰了第二批省级绿色社区32家,10名先进工作者、24名工作先进个人获表彰。
2007年底,在大理州、曲靖市的国家级绿色社区组织开展了我省首次“社区环境圆桌对话会议”,就社区创建组织和管理工作进行了讨论并交流经验。
编写了《学校环境教育指导手册》、《村民环境教育知识读本》和《国家工作人员环境教育读本》。
组织举办了泛珠三角区域环保演讲比赛。来自泛珠三角区域的二十一名环保系统和大学生选手在昆明参加了比赛。省政府、省政协领导观看比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云南电视台进行了全程录播。
 污染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

以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保业务信息化四大项目为主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其中,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补助2,813万元用于省级和除怒江、迪庆外的14个州(市)建设监控中心建设;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项目,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补助2,244万元,对我省64个环境监察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购置执法车辆70辆,取证等设备1,391台(套)。
 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全省共布设背景点73个,普查点1,718个,其中耕地956个,林地550个,自然保护区204个,建设用地8个;重点区域调查点位490个。全省16个州、市编制了各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12个州、市完成了普查点采样工作。

主办:365bet备用          技术支持:云南省环境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05
ICP备案号:滇ICP备07500214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240号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1002号  邮编:650032  电话  0871-64145235  网站地图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