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综述
“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目标,做出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九五”期间确定的“1369”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底,全省1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共129个限期治理项目已全面完成;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2.5万吨;六大水系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进展,流域内森林覆盖率逐步回升;滇池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余8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启动。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工作圆满完成,截止2001年1月1日零时,全省1042家重点考核企业有1038家实现了达标排放。12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在生态保护方面,广泛开展了工程造林及“珠防”、“长防”、退耕还林(草)等工程建设,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州全面禁伐天然林,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逐年增加;省政府批准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加快了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2000年,全省环保直接投资15.34亿元,约占同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78%,有力地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开展;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环境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总体上看,全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全省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未根本好转;局部区域和水域水环境污染仍很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待加强。全省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繁重。
第二部分 水环境
全省水环境仍面临水体污染和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两个问题,河流、湖泊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滇池等部分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珠江水系、金沙江水系部分河段污染较重。饮用水源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变化
200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6.7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51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2.0%,生活废水排放量3.24亿吨。与上年相比,废水排放总量增长1.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4%,生活废水排放量增长10.3%。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9.71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74万吨,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1.97万吨。与上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30.5%。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6.9%,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8.3%。主要污染行业为食品及制糖、造纸、化学品制造业;昆明、曲靖、红河、临沧是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地区。
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全省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良好达到Ⅰ~Ⅲ类标准(GB3838-88,下同)的断面占30%,已受污染水质达到Ⅳ~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4%,污染严重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6%。水功能达标的断面有46个,占38.3%。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挥发酚、氨氮、铅和生化需氧量。
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水系上中游水质良好,下游水质较差。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标准的占3.2%,Ⅱ类标准的占19.4%,Ⅳ类标准的占19.4%,Ⅴ类标准的占16.1%,劣于Ⅴ类标准的占41.9%。有32.3%的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挥发酚和氨氮。污染严重的河流为盘龙江、龙川江、螳螂川。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水质污染严重。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占14.3%,Ⅳ类标准的占14.3%,Ⅴ类标准的占10.7%,劣于Ⅴ类标准的占60.7%。有25.0%的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挥发酚、氨氮和铅。污染严重的河流为潇湘河、泸江。
红河水系 红河水系水质总体良好。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占25.9%,Ⅲ类标准的占3.7%,Ⅳ类标准的占25.9%,Ⅴ类标准的占14.8%,劣于Ⅴ类标准的占29.7%。有44.4%的断面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铅和氨氮。污染严重的河流为绿汁江。
澜沧江水系 澜沧江水系水质良好。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占27.3%,Ⅲ类标准的占18.2%,Ⅳ类标准的占27.3%,Ⅴ类标准的占4.5%,劣于Ⅴ类标准的占22.7%。有45.5%的断面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镉和总磷。污染严重的河流为沘江和西洱河。
怒江水系 怒江水系水质良好。监测断面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占66.6%,符合Ⅲ类标准的占16.7%,符合Ⅳ类标准的占16.7%。全部断面均达到功能要求。怒江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伊洛瓦底江水系 伊洛瓦底江水系除个别河流外,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监测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占16.7%,符合Ⅳ类标准的占66.6%,劣于Ⅴ类标准的占16.7%。只有16.7%断面达到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六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珠江、金沙江、红河、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怒江。与上年相比,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符合Ⅰ~Ⅱ类标准的增加5.8%,符合Ⅲ类标准的增加3.3%,符合Ⅳ类标准的减少9.1%,符合Ⅴ类和劣于Ⅴ类的与上年持平。水功能达标率增加9.2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趋于好转,但局部污染依然严重。六大水系除珠江水系水质污染仍呈上升趋势外,其它五大水系均保持稳定状态或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全省“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已见成效。
主要湖泊水质状况
17个监测湖泊(水域)中,水质为Ⅰ~Ⅱ类的湖泊占11.8%, 水质为Ⅲ类的湖泊占11.8%,水质为Ⅳ类的湖泊占41.1%,水质为Ⅴ类的湖泊占11.8%,污染严重、水质劣于Ⅴ类的占23.5%。总体而言,清洁、较清洁湖泊占23.6%(Ⅰ~Ⅲ类);轻污染、污染湖泊占52.9%(Ⅳ、Ⅴ类);严重污染湖泊占23.5%(>Ⅴ类)。富营养湖泊占47.1%。湖泊水质功能达标率仅为11.8%。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是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非离子氨等,其中尤以总磷、总氮污染较为普遍,是导致全省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与上年相比,水质好转的湖泊占11.8%,恶化的占23.5%,水质相对稳定的占64.7%。
“九五”期间,多数湖泊水质处于波动或相对稳定状态,少数湖泊水质有所好转。水质波动的湖泊占52.9%,水质相对稳定的湖泊占47.1%。杞麓湖在“九五”后三年中水质由劣Ⅴ类升为Ⅳ类,长桥海后两年由劣Ⅴ类升为Ⅳ类,大屯海由劣Ⅴ类升为Ⅴ类,水质有所好转。
九大高原湖泊 泸沽湖、抚仙湖水质良好(Ⅰ类);洱海水质较好(Ⅲ类);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程海受轻度污染(Ⅳ类);异龙湖污染较重(Ⅴ类);滇池(包括草海和外海)污染严重(劣于Ⅴ类)。九大湖泊的水功能达标率仅为22.2%。
滇池 2000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总体仍劣于V类,与上年比较,滇池外海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水质指标总磷、总氮、生化需氧量有所下降,高锰酸盐指数与上年持平。滇池草海水质污染则有所加剧,主要水质指标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均有明显上升。与2000年规划目标比较,目前滇池草海、外海三项主要控制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均不达标。
“九五”期间,草海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前两年呈上升趋势,1998年后三项指标明显下降,但2000年草海污染又出现回升。外海主要污染指标变化不大,水质相对稳定。总之,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局部区域水质有所改善,但滇池污染发展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距规划的水质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措施与行动
废水治理 2000年,全省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共319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43.08万吨/日。废水处理设施1609套,全年工业废水处理率为84.1%;处理排放达标率为79.1%;废水处理率、处理排放达标率均高于上年。经处理去除化学需氧量169246.40吨。由于实施达标排放,化学需氧量的去除量大幅度增加,比上年增加1.8倍。
全省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9座,日污水处理能力42.5万吨,年污水处理量11021万吨。去除化学需氧量15915吨。
九大高原湖泊治理 省政府于2000年9月23日召开了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现场办公会,对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作了全面部署,确定了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保护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治理工程。成立了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并决定本届政府任期后两年,每年投资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省政府与九大高原湖泊所在地(州、市)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
滇池作为国家 “三河三湖”综合治理重点,“九五”期间,滇池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36.5万吨;实现了滇池流域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实施了滇池草海底泥疏竣工程,疏竣底泥424万万立方;在流域内禁止经销和限制使用含磷洗涤用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草海水质达到国务院要求的第一阶段水质目标,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达标排放 全省2000年达标排放重点考核废水排放污染源654家,排污口695个,通过实施达标排放,这些污染源与1996年相比,废水排放量减少2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石油类、氰化物、氨氮分别削减63%、85%、71%、71%、92%,重金属排放量也有较大削减。
六大水系水污染防治 积极开展“长防”、“长治”、“珠防”等工程,在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州全面禁止采伐天然林。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六大水系流域内森林覆盖率逐步回升。完成了金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
第三部分 大气环境
全省大气环境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748.82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38.59万吨,比上年增加13.9%。其中,工业二氧化硫32.39万吨,生活二氧化硫6.20万吨;烟尘28.60万吨,比上年减少7.02%。其中,工业烟尘23.26万吨,生活烟尘5.3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2.28万吨,比上年减少41.50%。主要污染行业是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造、化学品制造业。红河、曲靖、昆明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地区。
酸雨
14个进行降水酸度监测的城市(镇)中,酸雨出现频率在0~80.5%之间,出现酸雨的城市(镇)有9个,占64%。全省酸雨出现频率平均为16.7%。
降水pH平均值范围为4.79~7.14,最低值出现在个旧市。在出现酸雨的9个城市(镇)中,酸雨pH的最小值为3.41,出现在昆明市。
与上年相比,全省的酸雨出现频率由17.2%下降到16.7%,出现酸雨的城市(镇)的比例由67%下降到64%。
措施与行动
大气污染治理 全省共完成废气污染治理项目443个,新增废气处理能力为1052.66万标立米/时。废气治理设施3581套。工业废气的消烟除尘率、净化处理率分别为78.8%、87.3%。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52.1%。工业烟尘去除率86.6%。工业粉尘回收率89.7%。工业烟尘、二氧化硫和粉尘的去除率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达标排放 全省2000年达标排放重点考核废气污染企业774家,废气排放筒有3385根,通过实施达标排放,这些污染源与1996年相比,废气中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71%、86%、41%。
“酸雨控制区”大气污染治理 列为国家酸雨控制区的昆明、曲靖、玉溪、个旧、开远、楚雄、昭通七个城市,2000年对21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二氧化硫达标考核,并已完成限期达标任务,年排放二氧化硫7.3万吨,削减二氧化硫9.0万吨。采用清洁煤技术、节能技术、脱硫技术防治酸雨污染。昆明、玉溪、个旧、开远等城市开展了以饮食服务行业为主的禁止使用燃煤工作。昆明市2000年收缴煤炉131个,茶水炉32个,燃煤大灶36台,取缔燃煤锅炉19台。
第四部分 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排放
200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187.35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24.00万吨,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0.8%。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530.40万吨,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16.6%。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5.0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历年累计贮存量22349.93万吨,占地面积1671.57万平方米。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以采掘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制造等行业为主要污染行业,主要分布在昆明、红河、玉溪、昭通、曲靖等地区。
措施与行动
工业固体废物治理 2000年,全省安排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项目37个,新增处理能力35万吨/年。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为36.1%,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危险废物管理 按《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做好国内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开展了《云南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预可行性研究》。
第五部分 城市环境
全省城镇人口从1995年的1821.3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014.4万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集、机动车数量增加等都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
城市河流水质状况
13个城市(镇)的17条河流中,监测断面水质符合Ⅰ类标准的占3.1%,符合Ⅱ类标准的占9.4%,符合Ⅲ类标准的占9.4%,符合Ⅳ类标准的占15.6%,符合Ⅴ类标准的占3.1%,水质恶化劣于Ⅴ类标准的占59.4%。仅有25.0%的断面达到功能要求。城市河流有机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
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状况
18个城市(镇)的27个饮用水源中,符合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要求的占66.7%,不能满足饮用水源水质要求的占33.3%。与上年比较,饮用水源水质有所好转。
城市空气环境
16个主要城市(镇)中,符合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3095-1996,下同)的占6%;符合二级标准的占38%;符合空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占50%;超过三级标准的占6%。总悬浮微粒是影响大多数城市(镇)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
二氧化硫年均值在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限值内的占44%;在二级标准限值内的占38%;在三级标准限值内的占12%;超过三级标准限值的是昭通市,占6%。氮氧化物年平均值除曲靖市超过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外,其余15个城市(镇)均在一级标准限值内。总悬浮微粒年均值在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限值内的占12%;在二级标准限值内的占44%;在三级标准限值内的占44%。与上年相比,空气质量级别好转的占12.5%,不变的占68.7%,下降的占18.8%。
“九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年均值则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的污染在人口较多、工业相对发达的一些城市(镇)初步得到了抑制。总悬浮微粒的年均值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城市噪声
交通噪声 开展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的15个城市(镇)的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在64.5~75.4分贝之间,声级值超过标准值(GB3096-1993,下同)70.0分贝的道路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40.8%。声环境较安静、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污染较重的城市(镇)比例分别为60.0%、26.6%、6.7%、6.7%。与上年相比,全省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下降1.2分贝。
功能区噪声 14个监测城市(镇)中,各种功能区噪声全部达标的占21.4%,各功能区噪声超标的占8.6%。各城市(镇)功能区噪声达标率分别为:0类区62.5%,1类区46.1%,2类区71.4%,3类区77.8%,4类区58.3%。与上年相比,各类功能区噪声下降的占49.5%,变化不大的占19.8%,上升的占30.7%。
区域环境噪声 9个城市(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在51.5-72.2分贝。声环境质量较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污染较重的城市(镇)比例分别为33.3%、33.3%、11.1%、22.3%。昭通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超过70.0分贝,声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九五”期间,全省交通噪声呈下降趋势,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值逐年下降,2000年比1996年下降2.3分贝。昆明市区域噪声呈稳中有降的趋势。
生活垃圾 2000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25万吨.
措施与行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全年城市供水总量达7.67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22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7%。2000年城市化率22%。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2.5万吨/日;全省城市垃圾处理量为219万吨/年,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 54.75万吨/年。
白色污染治理 全省有计划地开展了治理白色污染工作,加大了对重点城市、旅游景区及铁路沿线的检查工作,其中,昆明市收缴不可降解塑料饭盒14万余个。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活动,公众积极行动起来清除城市的"白色污染"。
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 昆明市开展了城市机动车管理与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对加油站销售含铅汽油的情况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检查。
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玉溪市、景洪市政府成立了“创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创模”实施方案,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创模”工作,力争“十五”期间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第六部分 土地/耕地
土地 全省土地总面积为3832.1万公顷。2000年,人均土地面积为0.89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15公顷。
耕地面积 2000年末耕地面积为426。67万公顷(6400万亩),与上年相比减少4.8万公顷。“九五”期间,全省增加耕地8.27万公顷、减少16.46万公顷,净减8.19万公顷,净减率为1.28%。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和其他调整措施。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和灾害毁地。
耕地质量 根据6个地(州、市)68个基本农田监测点的监测结果,省会城市郊区、重要中小城市郊区、重要工矿区和重要农区4个区域的质量状况为:城市郊区土壤环境质量均比较好,仅个别样点在个别项目上超标,土壤受污染程度不严重;重要农区土壤污染不明显,有部份点和项目出现超标现象,但超标倍数均小于1倍,无突出的污染点,重要农区土壤环境质量比较好; 重要工矿企业区,污染较为突出,全部测点均有项目超标,个别地区的土壤污染较严重,综合污染指数在1.24�53之间,50%的测点综合污染指数均超过1,土壤环境污染比较突出,应受到高度重视。
措施与行动
土地管理 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遏制乱占土地搞非农业建设的势头,对违法用地进行清理。
加强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落实耕地使用“占一补一”的规定,2000年向国家申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2个,涉及项目资金6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耕地2万公顷。
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 “九五”期间,推行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在用地指标的执行、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土地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展,确保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第七部分 森林
森林资源 根据1997年完成的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三次复查成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380.7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2.2%,其中:有林地占54.1%,疏林地占4.2%,灌木林地占17.1%,未成林造林地占0.9%,无林地占23.7%。森林(含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覆盖率44.29%。活立木总蓄积量14.24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 全省有林地面积1287.32万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1105.48万公顷,占85.9%;人工林面积181.84万公顷,占14.1%。1997年底,全省人均有林地面积0.31公顷,人均蓄积量34.78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林木生长量和消耗量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4.29%。其中,有林地覆盖率为33.64%,灌木林地覆盖率为10.65%。林木年生长量5873.89万立方米,年消耗量5425.93万立方米。
病虫害与火灾 200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受害面积31.65万公顷,其中虫害28.11万公顷,病害2.24万公顷,鼠害1.3万公顷。主要害虫是松毛虫、纵坑切梢小蠹、华山松木蠹象等。
2000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92次。其中火警154次,一般森林火灾38次,受害面积为293.77公顷。
措施与行动
天然林保护工程 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停止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州境内天然林采伐的布告》,从1998年10月1日起,全面停止了全省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州境内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封存一切采伐器具,清理整顿木材流通环节及木材加工企业,关闭停伐区内木材交易市场。2000年按国家下达计划(森林管护1197.71万公顷,公益林8.24万公顷)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作。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000年在全省9个县(中甸、兰坪、丽江、鹤庆、元谋、寻甸、东川、会泽、彝良)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当年完成退耕地还林还草1.34万公顷,荒山荒地还林还草3.93万公顷。
植树造林 2000年全省完成造林43.0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3.09万公顷,飞播造林9.97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24.76万公顷。
其他重大工程及投资 2000年全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澜沧江防护林、南汀河防护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干果基地、绿色扶贫、世行贷款造林、德援造林等)总计完成造林和封育面积15.23 万公顷,占全省造林和封育面积的22.5%。共投资13716.5万元。
森林病虫害重大工程及投资 2000年全省7个地(州、市)的15个县(市)启动了国家级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国家年度投资110万元,工程治理期限5年。1999至2000年国家林业局在全省的16个县(市)建成16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国家以实物形式投资128万元。2000年森林病虫害重点治理工程国家投资150万元,加强了对小蠹虫的治理和森防体系的建设。
第八部分 生物多样性
云南省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目前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物种 云南各种动植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动植物种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哺乳类296种,占49.9%;鸟类792种,占66.5%;两栖类102种,占44.1%;爬行类151种,占39.2%;淡水鱼类399种,占50%左右;高等植物15000种以上,约占60.0%。
濒危保护物种 全省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16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257种)的63.0%。其中一类保护动物44种,二类保护动物119种。
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共151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354种)的42.6%,其中一类保护植物4种,二类保护植物56种。
湿地 全省境内分布有河流、湖泊、水库、高山沼泽等类型的湿地,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丽江拉市海、中甸县纳帕海、腾冲县北海湿地、白马雪山垭口、碧罗雪山东坡安切来垭口等沼泽湿地。
自然保护区 到2000年底,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21个(国家级8个、省级49个、地(州、市)和县级64个),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79个,野生动植物类型23个,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类型6个,地质和古生物遗迹类型4个,自然与文化综合体类型9个。全省保护区面积已达240多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西双版纳、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九五”期间新增和扩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新建和扩建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新增保护区面积40多万公顷。
措施与行动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力度 2000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和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扩大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已有白马雪山、高黎贡山、无量山、西双版纳、南滚河、苍山洱海、纳板河流域和哀牢山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0万公顷。组织完成了南华大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证以及金平分水岭、大围山等自然保护区申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论证和申报工作。
新建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腾冲火山热海等一批地(州、市)和县级自然保护区。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20多万公顷,大大推进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程。
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 进行全省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较全面掌握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和动态变化,完成了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第九部分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200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大部地区正常。年降水量西部、西北部地区偏多,东部、东南部地区偏少。年日照时数除思茅、西双版纳等少数地区略多外,全省大部地区偏少。年初全省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霜冻,1月底全省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雨季开始期提早,结束期亦提早。汛期多暴雨、洪涝灾害以及大风、冰雹灾害,各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很大的经济损失。
降水分布 2000年全省年降水量楚雄、大理、丽江、迪庆、保山、怒江、德宏、临沧等地(州)偏多。昆明、玉溪、昭通、曲靖、文山、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州、市)偏少。全省大部地区雨季于5月上、中旬开始,较常年提早15天左右,大部地区在10月上旬提早结束。
气温分布 2000年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在±0.5℃之间,滇中及以南地区为正距平,最大正距平中心出现在昆明、玉溪,年平均气温偏高1.1℃、1.4℃。滇中以北金沙江河谷地带及大理、丽江、贡山一带为负距平,最大负距平中心出现在元谋,年平均气温偏低1.2℃。全省气温冬、春季大部地区偏低,夏季正常,秋季偏高。
气象灾害 年初受强冷空气影响,全省遭受近30年来最严重的持续低温霜冻灾害,小春作物和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以及花卉、蔬菜受灾严重。哀牢山以东、以北地区普降大到暴雪,全省大部地区降雪持续10-20小时,有38个市、县降雪量接近或超过20毫米,为198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省内多处地点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永胜、维西等地还因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
洪涝灾害 2000年,全省洪涝灾害受害面积37.53万公顷,成灾20.4万公顷,受灾人口639.2万人,因灾死亡277人,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全省旱灾受害面积20.67万公顷,成灾11.3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4亿元。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2000年,全省共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约750起,造成11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4.1亿元。
措施与行动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
水土流失治理 1999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6.9%。通过采取措施,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39平方公里。
微信
微博